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

衛教資訊 - 產婦知識
[2011/09/25]俏媽咪孕期營養計劃

孕婦的營養需要量:孕婦應攝取均衡的飲食
蛋 白 質:蛋白質的攝取一半以上需來自高生理價值的動物性食物,如:蛋、牛奶、肉類、魚類等。
鈣   質:應攝取足夠的鈣質,以滿足胎兒的生長和母體的需要。鈣質含量較高的食物,如:牛奶、小魚乾、黃豆製品等。
鐵   質:懷孕後期至分娩,每日另以鐵鹽供給30~ 50 毫克的鐵質,以彌補懷孕及分娩失血的損失。
      鐵質含量較高的食物,如:蛋黃、肝、肉類等。
  鈉  :懷孕期間若有高血壓或水種,則應限制鈉的攝取量。含鈉較高的食物,如:鹽漬、滷製、罐製食品及速食品等。
維 生 素:懷孕期間各種維生素的需要量均應增加,尤其是維生素C、A及葉酸,維生素C 含量較高的食物,如:番石榴、柑橘類、木瓜等;
      維生素A含量較高的食物,如:深綠色及深黃色的蔬菜、水果;葉酸含量較高的食物,如綠葉蔬菜、肉類。
纖維質及水:應攝取適量的纖維質及水分,以防止便秘。纖維質含量較高的食物,如:芹菜、竹筍等蔬菜及梨、蘋果等。

孕婦避免食用的食品:
■ 咖啡與濃茶。
■ 含脂肪多的食物,如:肥肉、油炸食物等。
■ 鹹的或燻製的食物,如:醃肉、鹹蛋、鹹魚、火腿、豆腐乳等。
■ 只提供熱量而無營養價值的食物:糖果、巧克力、甜點、可樂、汽水等。
■ 避免刺激性的,如:辣椒、胡椒、咖哩、煙和酒。

缺鐵性貧血飲食原則:
缺鐵性貧血不但要充分攝取鐵質,也要注意蛋白質及各種維生素的攝取。
如:攝取鐵劑補充劑時,可與果汁共飲,因為維生素C有助於鐵質的吸收。相對的鐵劑不要與牛奶共食,因為牛奶會抑制鐵質的吸收。缺鐵性貧血患者飯後也不宜立即飲用咖啡或茶,因其中的鞣酸也會抑制鐵質的吸收。不管是何種的貧血,除了營養的補充,也都要注意充份的休息及睡眠。

孕期體重的計算標準
一般而言,準媽媽在整個懷孕過程中增加 10~14公斤 較為理想,產後也較容易恢復,最多則不可超過18公斤。那麼,孕期到底該增加多少體重是最恰當的呢?
首先,必須計算 「身體質量指數」(BMI) ,公式如下:
身體質量指數=
懷孕前體重(公斤)÷〔身高(公尺)×身高(公尺)〕

只要身體質量指數越高,孕期應增加的體重越少;指數越低,孕期可增加的體重越多,依照這樣的原則,就能進一步估算出自己的孕期體重增加量。準媽媽最好能在產檢時請教醫生,由醫生評估健康狀況後,再估算最適當的體重增加量。

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類別 體重增加範圍
19.8以下 低體重 12.5~18公斤
19.8~26 一般體重 11.5~16公斤
大於26 高體重 7~11.5公斤


懷孕第孕期(1-3個月)
體重的平均增加量為1~2公斤之後以每星期0.5公斤的速度增加。

懷孕第二孕期(4-6個月)
懷孕13~25週,準媽媽的體重開始明顯增加,每週約增加0.5公斤。體重主要增加在準媽媽本身,像:子宮、乳房變大,血液增加以及脂肪累積在臀部、大腿、腹部等。

懷孕期(7-9個月)
懷孕26~40週,準媽媽的體重持續以每週0.5公斤的速度增加。體重主要增加在胎兒部份,像是:胎兒和胎盤變大,羊水量增加。 但從33週開始,媽媽體重增加的速度會開始減緩;38週時,體重可能停止增加最後兩週時,體重可能會稍微減輕,這是胎兒完全成熟的徵兆。由於準媽媽總是被鼓勵盡量多吃,所以孕期體重增加量在20公斤以上的準媽媽比比皆是,產下巨嬰的機會也增加不少。
因此,準媽媽應該注意飲食營養均衡 (尤其是鐵質、鈣質、蛋白質的補充),以維持體重的穩定增加;在懷孕後期,絕對不可節食或大吃大喝,以免造成體重過度增加或是銳減,而影響胎兒發展與健康 。

衛教部製 Ali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