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教資訊 - 育兒知識
[2011/08/18]秋季養生要則

古人觀察自然,秋季溫度逐漸下降,離開炎熱的夏天,進入『天涼好個秋』,尤其九九重陽之後,不但天氣涼,甚至有些冷,同時氣壓較高,空氣明顯乾燥,這種秋涼天氣,容易導致感冒,常常使中老年人誘發氣喘、心絞痛、消化不良、膽絞痛、栓塞、中風等病症。瑞典研究,秋天涼冷的氣候,常使人精神和情緒上出現波動,老年人會表現出乏力、不愉快、失眠、頭暈和易激動等。

季節劃分一般把農曆7-9月定為秋季,這種劃分法缺點,即北半球各地雖在時間上同屬一個季節,但南、北實際氣溫差異甚大,所以現在多以氣候平均氣溫為標準,即10-22℃氣溫的天氣,均可視為秋季。秋季氣候對人體的生理、生化等指標的影響,有以下幾點:
1、秋天氣溫漸低,人體出汗減少。
2、秋天空氣乾燥,使氣管、喉嚨、肺部等呼吸道彈性較低並易產生微小的裂口,纖毛活動減少,排出異物的功能減退。加上大氣中正離子增多,使氣管上皮的纖毛運動次數降低,導致咽喉乾燥和頭痛。
3、秋季冷空氣活躍,促使感冒、支氣管哮喘、風濕熱、慢性腎炎、急性胰臟炎、消化不良、膽結石絞痛及心、腦血管疾病如栓塞、中風、心絞痛、血友病等發作。
4、秋季氣候誘使人精神及情緒上波動,表現為乏力、不愉快、不想工作、失眠、頭痛和易激動等,尤其在天氣變化前數小時,上述症狀,更易發生。


秋季養生原則和方法
中醫理論:「秋三月,肺氣旺」,養生基本原則為防涼、防燥。此時肺是最易被侵犯的臟器,如何使肺氣興旺而不受外邪干擾。方法有:
1、咀嚼鼓漱。
每天晨起和臨睡前,有如咀嚼口香糖一樣(張大口)做上下額運動100次,然後閉嘴,舌抵上顎,鼓漱100,次待津液滿口後,徐徐咽下,反覆36回。
2、壓揉承漿。
承漿穴在下唇,以食指壓揉,將使口水湧出。若糖尿病欲喝水,可壓揉此處10餘次,口渴感即消失。口水可預防秋燥,同時含有延緩衰老的腮腺素,這種物質可使老人面色紅潤。
3、秋季敲法。
中醫理論:「肺與大腸相表裡」,由於秋燥易使大腸蠕動變慢,而形成季節性便秘。每天早餐後15分鐘,敲擊眼睛下方的顴、頰處,藉著經絡的反射,促使大腸功能正常化。方法是:併攏食、中、無名指,以指腹有節律的輕敲,每次敲擊顴頰約5分鐘,可立刻產生便意。若大便通暢則肺亦強健,甚至整個精神狀況也會明顯改善。
4、『嘻』字功。
為古代呼吸訓練的方法之ㄧ,有「去肺氣一切積氣,「出肺中之濁氣」的健肺功能。方法是在空氣清新處,站立片刻,盡量吸入新鮮空氣,稍頓一下,然後口中發出嘻(Xi)音,漸漸呼出濁氣,反覆36次。
『嘻』 字功可以清肺,對外感發熱咳嗽、痰涎上湧、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等,都有一定的預防及治療作用。
5、秋季食補。
養生重點在潤燥、暖體、養肺、益氣,內經云:「少辛多酸」,可食胡麻、核桃、糯米、蜂蜜、豆腐、銀耳、酸奶、甘蔗、水梨、柑橘、葡萄等滋陰潤燥之物,少食蔥、薑、蒜、韭、椒、酒等耗氣辛辣之品。
粥品是老年人秋季食養的方法,明代醫家提倡:「凡晨起食粥,利腸養胃,生津液,令人一日清爽」。又「粥需熱食,可以禦秋涼;粥可生津,又能防秋燥」明代戒庵老人《煮粥詩》:『莫言淡薄少滋味,淡薄之中滋味長』。1994年日本研究:大米提取物對小鼠胃潰瘍有明顯治療作用。它可增加具有保護胃粘膜作用的前列腺素E2的量。又糙米作粥時,其所含的多糖可以溶在粥中,對抗癌保健有積極的意義。
秋季養生除單純的米粥之外,尚可酌加一些藥食兩用的中藥,使食療與食養相結合,增加強身、抗病的作用。如蓮肉粥養神固精;扁豆粥和中補臟;薑粥禦寒止咳;胡桃粥潤肌防燥;松仁粥潤肺益腸;菊花粥明目養神;山藥粥固腸澀精等。
6、秋天的起居。
宜早睡早起,與雞俱興;另外適度運動但勿大汗淋漓,如登高健行,可培養身體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,正符合古人要求「春捂秋凍」,(意指:春不忙著減衣,秋不忙著增衣),讓身體做少許耐寒的訓練,又秋高氣爽、陽光和煦,我國歷代民間有重陽登高、賞景的傳統習俗,也是養生法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