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- [2013/07/15]月子期蕁麻疹的中醫治療
-
產後蕁麻疹可於產後數日,或數月發生;發作型態可為急性、單次發作,癒後不再發生,或遷延失治變為慢性反覆發作症…等類型。
婦科專書有「經行風疹塊」的證型,較少論述「產後風疹塊」的證治,然透過搜尋網站,輸入「產後蕁麻疹」,發現有數千篇相關議題的網頁。可見「產後蕁麻疹」,是困擾許多產婦的皮膚疾患。
產後蕁麻疹多因產後去血過多,氣血虛弱,不慎感受風寒,風熱相搏而引起產後蕁麻疹的發生。或是產婦精神抑鬱,肝氣不舒,亦會造成產後蕁麻疹的發生。另有產婦過度進補,或以全酒方式作月子的,也會引發食物過敏性的產後蕁麻疹。
中醫對蕁麻疹的治療有一定成人滿意的成效,加上部份患有產後蕁麻疹的婦女,仍需以母乳哺育幼兒,因而對用藥是否影響哺乳安全有疑慮,因此使用中醫藥治療產後蕁麻疹,是一安全且有效的方式。
蕁麻疹的臨床表現為:皮膚上突然出現局限性水腫性損傷,即為風疹團塊,顏色紅或白,形態不一,大小不等,可局部出現或泛發全身。發無定時,時隱時現,持續時間長短不一,可迅速發生與消退,消退後不留痕跡。患處搔癢劇烈,灼熱或刺痛感。喉頭及支氣管受累者可出現氣促,胸悶,心慌心悸,呼吸困難,甚至引起窒息等症狀。消化道者有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…等腸胃道過敏症狀。
一般把起病急,病程在三個月內的稱為急性蕁麻疹;反覆發作超過三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。至於「產後蕁麻疹」,並無特別強調此病名,仍歸納於蕁麻疹的範圍,只是對有生產史、且生產前未曾有蕁麻疹病史的婦女,發生的蕁麻疹可稱為「產後蕁麻疹」。
蕁麻疹的病因:一般認為素體稟性不耐,對某些因素過敏造成。如:食物、藥物、感染、吸入物,物理及化學因素,或因情志不暢,外感寒熱風邪…等因素而發。
蕁麻疹屬中醫「風疹塊」、「癮疹」範疇。「癮疹」首先見於《黃帝內經.素問》。而後歷代醫家對此病均有記載,稱之為「風疹塊」、「風疹」等。隋代《諸病源候論》對蕁麻疹病因、症狀作了論述,並分為「赤疹」、「白疹」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則說明了蕁麻疹發生與腸胃症狀的關連,並以『內熱生風』、『外風引動內風』的觀點,採取『疏風、散熱、托疹』的治療方法。
根據臨床脈證表現,蕁麻疹可分為:風寒外束、風熱相搏、衛外不固、風邪蘊郁、血虛風燥、陰虛血熱、氣血虛弱、沖任失調、腸胃濕熱、熱毒燔營、血瘀阻脈…等證型。成方則選用:麻桂各半湯、銀翹散、桂枝湯、玉屏風散、荊防敗毒散、當歸飲子、地骨皮飲、八珍湯、二仙湯、丹梔消遙散、清營湯、桃紅四物湯…等方劑,依據不同症型加減治療。
在治療蕁麻疹的常用藥物中,如:荊芥、防風、蟬蛻、蒼耳子、苦蔘、白鮮皮、地膚子…等,都具有明顯的抗過敏作用。其作用機轉是能抑制組織胺和過敏介質的釋放,或直接拮抗過敏介質。肉桂能溫經散寒,對血管具有調節作用,黃芩能清熱解毒,有抗膽鹼作用及能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。甘草有抗炎、抗過敏和類似皮質激素作用。麻黃則有類似腎上腺素反應,有激活腺苷酸環化酶作用,促使C-AMP增高,從而抑制組織胺的釋放。
「產後蕁麻疹」多因產後去血過多,氣血虛弱,若不慎感受風寒,風熱相搏就會產生血虛風燥型的蕁麻疹。由於母乳哺育政策的推行,產後兩個月內哺育母乳的產婦之比例超過50%,又母乳為氣血所化生,授乳婦如未能適當調理身體,加強補氣養血的藥食攝取,則易造成氣血虧虛,而引發產後蕁麻疹的發生。
統計顯示,高達75%的產婦,會發生程度輕重不定的產後憂鬱症。產婦可因產後憂鬱,或育兒及生活的情緒壓力,造成精神抑鬱,肝氣不舒,因而引發陰虛血熱型產後蕁麻疹。另外,產婦因照顧新生兒,造成的睡眠不足,或因現代人作息習慣普遍晚睡,也會造成陰虛血熱型的蕁麻疹的發生。
另有產婦過度進補,或使用不合體質的藥材或以全酒方式作月子的,則會引發食物過敏性的產後蕁麻疹,即為「脾胃濕熱」型的產後蕁麻疹。臨床曾診治月子期,因長輩堅持,而以全米酒調理的產婦,發生嚴重酒精過敏的案例;患者自述其完全不能接觸酒類,甚至聞到酒味即起紅疹。又臨床上發現,除非產婦本身對原本即魚腥蝦蟹過敏,否則產後蕁麻疹,似與食物的誘發無關。
對產後蕁麻疹的治療用藥上,與一般蕁麻疹的治療方法相近。基於「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」的原則,可適度使用一些寒涼藥,如:石膏、全銀花…等,但應「中病即止」。且應切合「產後多虛多瘀」的特點,著重補血、涼血、活血藥的使用,如:生地、丹皮、益母草、赤芍、蟬蛻…等。袪風藥的部份,則可選用:荊芥、防風、牛膝、烏梢蛇…等。
產後蕁麻疹發病的病因病機,總結其特質為:產後血虛且與風邪有關,急性期以風寒、風熱為主,多為實證。慢性期則多氣虛、血虛,以致風從內生,多為虛證。對產後蕁麻疹若慎察其虛、實、寒、熱,對證下藥,均能取得很好的療效。
產後蕁麻疹若能在初次發作時,獲得良好的治療與控制,則能防止其進一步遷延變為慢性蕁麻疹。另中醫藥治療蕁麻疹最大的優點是:無西藥抗組織胺類藥物所產生的嗜睡、頭暈、嘔吐等副作用;特別是對授乳婦女而言,服用中藥並不影響哺乳安全,是其可以兼顧治療與授乳的兩全辦法。
至於產後蕁麻疹的預防與護理方面,盡可能找出致病的過敏原並去除之,禁食辛辣刺激、魚腥發物或過度飲酒;生活作息有規律,調情志,適寒溫,慎避風寒;另外,針對授乳婦女,因其易發血虛、氣虛,應注意加強補氣補血藥,及營養物質的攝取。
信詠馨中醫診所 周秀玲醫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