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教資訊 - 育兒知識
[2011/08/18]產後缺乳

每位媽媽都希望給寶寶最好的,加上提倡母乳哺育政策的推行,愈來愈多產婦選擇以母乳哺喂自已的寶寶;而部份產婦會在產後數天、或哺乳期內發生乳汁不足的現象,因此產後缺乳便成為臨床上進行產婦調理時常見的問題之一。

產後缺乳的定義為:產後乳汁甚少,或逐漸減少,或全無,無法滿足新生兒的需求。一般發生於產後數天至半月內,也可在哺乳期中出現。

媽媽以母乳哺喂寶寶原是天經地義,再自然不過的事。但由於生產流程、人工喂養、產婦生理及心理狀態…等因素的影響,使得產後缺乳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。其實產後缺乳的問題是可以預防及治療的,這必須建立在孕產婦對母乳哺喂有良好的認識與了解的基礎上。

足量且優質的乳汁分泌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:
1、 產婦身體平和、氣血調暢
產後如能飲食正常、二便順暢、情緒穩定、自然入睡,則乳汁分泌即可正常生成以供新生兒所需。反之若產婦的體質虛弱、或年齡偏大,氣血不足,或失眠緊張、氣機鬱阻,則不易化生乳汁,導致產後缺乳。

2、 建立哺喂母乳的決心及信心
臨床上常聽到準媽媽說:「如果有奶就餵!」
我們則會更正為:「您若決定哺喂母乳,就會有奶!」
除了少數產婦乳腺發育不良,乳頭過大、過小、凹陷,不利新生兒吸吮,可能會有哺乳上的障礙。孕產婦必須相信自己的奶量足夠哺喂自己的寶寶(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),且預先了解哺乳的過程可能遭遇的困難(如乳腺不通、乳頭混洧、乳頭皸裂疼痛、寶寶吸吮姿勢是否正確……等),並擬定相關對策,才不致因受挫而放棄哺乳。

3、 產後儘早給予新生兒吸吮
早期居家生產後,新生兒即與母親在一起,便可開始母乳的哺喂。現代人在醫療院所生產後,由於須對新生兒護理及觀察,並給予產婦休息,而末能及早哺乳(即產檯餵乳),因此往往錯失哺餵母乳成功的先機。研究顯示:產後一小時內即予新生兒吸吮,且達30分鐘以上,產婦的泌乳量較多,哺乳期也較長。

4、 攝取足量且營養均衡的飲食
哺乳期間須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攝取「足量的」新鮮天然、富營養易消化的食物;並注意水份的攝取,如牛奶、豆漿、魚湯、大骨湯……等。另外可多吃一些易發奶的食物,如豬腳、鯽魚、鯉魚、鰱魚、鮮蝦、淡菜、螃蟹、赤小豆、花生、黃豆、芝麻、甜酒釀……等。

5、 建立良好的哺乳習慣
乳汁的分泌與寶寶的需求成正比,也就是說透過寶寶吸吮、乳房護理及擠乳等動作,可以刺激身體神經賀爾蒙的調節以促進乳汁的分泌。因此親自哺餵寶寶,定時排空乳房,勤作乳房護理等,均能維持乳腺的暢通並刺激奶量的增加。

6、 適度使用中醫藥調理
產後缺乳者可考慮以中醫藥加以治療,大抵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。但介入時間不宜過晚,通常在產後半個月以內開始效果最好。臨床上根據產婦的體質分型治療,可有益氣養血通乳法、疏肝理氣通絡下乳法、活血化瘀通乳法、袪濕化痰開竅通乳法等。一般通用的泌乳方可有一定的療效,但經由醫師診治後開立的處方將更安全有效。另外使用穴位針灸、按摩等方法,亦可促進乳汁的分泌。

綜上所論,產後缺乳是一受多因素影響的病症,孕產婦必須對泌乳機制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,建立哺乳的決心及信心,產後及早開始哺乳(最好可以在產檯上哺乳),保持身心愉快,均衡飲食,儘量排空乳汁,適度使用中藥調理。相信您可以不受缺乳所苦,做個快樂的母乳媽媽!